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旅 >> 查看内容
文旅

经略安墟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功绩

刘杰 2020-11-9 11:07 廊坊日报 77203 0

摘要:  刘凤起在讲述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距今4700年左右,他在位百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伏炎帝、灭蚩尤,统一华夏;播五谷、种桑麻、发展农耕;定算数、制音律、发明车船;创文字、汇医学、制造冠冕、创建宫 ...

刘凤起在讲述中。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距今4700年左右,他在位百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伏炎帝、灭蚩尤,统一华夏;播五谷、种桑麻、发展农耕;定算数、制音律、发明车船;创文字、汇医学、制造冠冕、创建宫室,为中华民族的初创发展作出贡献。黄帝与廊坊这片土地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10月31日,“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2020年第5期在市图书馆举行,作家刘凤起为现场观众讲述黄帝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2697年,年仅20周岁的黄帝登上部落首领的宝座,开始了与炎帝部落的三年大战,史称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黄帝的大同理想、和合韬略、容融气度所折服,甘愿辅之。于是二人歃血为盟,互学互鉴,探索发展生产之路、应对天灾瘟病之法,造福苍生,共同安定天下。

炎黄两大部落融合后,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但天灾频至、瘟疫横行,人类的生存繁衍时刻面临威胁。“气候、土壤、水源、物产,这些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是否有更好的存在?为此,两大巨人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远征。”刘凤起介绍,炎帝沿黄河逆流而上,黄帝一路向北沿黄河西岸顺流而下。在寻找更适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把大同、和合、容融的理念播撒开来。

“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遂隶涿鹿之阿。”《四库全书》引用明代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对黄帝在廊坊的足迹作了清晰描述。经总结,黄帝在安墟做了九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始经安墟’所言之‘安墟’,主要指古安地的核心城邑安墟城,可扩展至安墟附近几十公里范围,中心在今广阳区九州镇北常道村附近。”刘凤起介绍,古安地的大致范围为燕山山麓以南、太行山山麓以东、古黄河(今大清河一线)以北、东至渤海的广阔平原地带。

■止攻制伐,把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务

“黄帝顺流而下,目的地是黄河的尽头。”刘凤起说,如今的白洋淀至东淀、再至杨柳青,是古黄河下游汇入渤海的最后百公里。这里水面旷阔、波澜不惊且水质清澈、水草肥美,被黄帝命名为安地的南缘。黄帝沿着古黄河下游的几条支流逆流而上,反复巡查,发现此地是其远征以来成规模的平原。黄帝最后选定正西向东南转弯处朝阳的一片高地(今北常道村一带),叠土搭台,谓之“安丘”,祭告天地,作为临时都城。

在安丘,黄帝对手下论功行赏进行分封,使之遍布于安地各处,被分封者肩负止攻制伐、发展生产的重大使命。黄帝全面推广播种五谷(稻麦黍稷菽)。这是上古人类在大同理想的引领下,由以攻伐争掠为主向以发展生产为主的伟大转折。

■设立墟场,以物易物

黄帝通过努力统一了古安国以安墟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百余华里内的上百个部落,人们开始发展农耕、畜养、捕鱼、采集等,使得这片膏腴之地生产的各类产品日益丰富,部落间出现了过剩产品的零星交换。将以物易物的产品交换格局固定化、长久化,提供适宜的交换场所势在必行。于是,黄帝决定在安丘开创墟场,“安墟”便应运而生。安,是安定、和平之意,墟是集市,安墟两字连起来就是和平的集市。

■开启人类建屋而居时代

北方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在黄帝以前及黄帝初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早期的择穴而居;第二阶段为秋冬季节择穴而居,春夏季逐水草搭建临时简易帐篷(利用大型兽皮、茅草、树枝等)或巢居于树;第三阶段由茅草(或芦苇)、树枝和泥土为主要构筑材料的茅草屋开始出现。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思维能力尚不具备大幅改变自然环境的重压下,即便有所调整,也不过是以季节和环境为基本依据的顺应。”刘凤起说,黄帝带领他的子民在安地实现了人类居住方式从被动性到主动性、流动性到固定性的重大转折。土木结构的房屋以安、暖、便三大优势使人类居住进入新时代。

■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打下基础

“黄帝在安地止攻制伐、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探索实践,使得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形成农畜渔以及采集等剩余产品大量增加的局面,‘交换’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项新内容、新常态。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以及对种植业的保护,都是催生第一次社会化大分工的动力源。”刘凤起说到,其实第一次社会化大分工,就是从黄帝经略的安地开始的。平原搞种植,山地搞畜牧,靠近河泽则搞捕鱼。地处平原的安地及其周围的自然条件具备第一次社会化大分工所必需的“地利”。

冶炼、制陶、纺织、筑屋等带有专业性的手工业项目在黄帝时代的安地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黄帝经略安墟的举措为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奠基了坚实基础。

■人类服装冠冕初步成型

黄帝的元妃嫘祖婚前所在的部落以发展桑蚕生产和缫丝纺织为业,嫘祖技艺超群,善以蚕丝为原料制作华美服饰,被后世尊为“蚕神”。关于嫘祖故里,截至目前有多处说法,刘凤起认为应该是在安地,也就是安墟附近。“黄帝本人以及能吃饱饭的黄帝部落在服装、服饰制作上遥遥领先于其他部落。”刘凤起介绍,六畜兴旺,尤其盛产桑蚕,可制作华美服装礼节,成为中华民族礼仪的摇篮。黄帝、嫘祖合婚后,黄帝觉得龙遨游于天地之间,能带给人们好光景,便把华夏总图腾统一为龙。

■创造和使用文字

由于黄帝善于发挥团队作用、挖掘人的潜能,把集中统一领导和分兵把关、各负其责有机结合,鼓励创新创造,一批发明家围绕在他身边,取得突出业绩而彪炳史册,为后世景仰。仓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凤起说,仓颉紧随黄帝远征安地,他一直在探究用图画的形式进行永久性记录,直到土木结构房屋的建成,触发灵感创出安字。从安字来历看,仓颉带领他的团队经历了有女无安、有人无天、有田无畾、有火无炎的实践,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为人类文明打开了新天地。

■创车造船,出现运载工具

刘凤起说,黄帝带领团队在实践中创制、检试,发明了轮以及辐、轴、辀、轭等一系列车辆相关物,将冰上行走的爬犁转至平原陆地行走的车。车辆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跃升的一个关键性标识,所以黄帝被尊称为轩辕氏。

■典章制度建设走向成熟

釜山,在今保定徐水。“合符釜山”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盟活动,也是上古人类统一思想、统一号令、统一规则、统一符契的政治方略。“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就是为天下建立一整套制度,而这套制度的立足点就是“立万国”。黄帝力图通过立万国来推行这套制度,以期实现“天下大同”。

“合符釜山是那个历史节点上,顺天应人、符合主客观本质需要的产物。黄帝在安地多次组织合符活动。彼时的安地,一派和合、容融气象,受安地多次会盟实践及其丰硕成果的启发,高瞻远瞩的黄帝决定在釜山开展天下会盟活动。”于是,龙图腾在“合符釜山”中登上历史舞台。

■把安墟作为诛灭蚩尤的主战场

蚩尤部落是从炎帝部落中分化出去的一部,或是与炎帝有着共同祖先的一部分。他们的勇猛无畏以及东徙战绩,令黄帝刮目相看。黄帝委任他负责九黎之域的统和大业,并给予包括粮食在内的物资供应。蚩尤不负重托,几年时间就将九黎部落统辖起来。黄帝把他誉为战神。成就“战神”之威名,绝对不免充斥血雨腥风,随后,蚩尤渐渐变得嗜杀起来。

黄帝从蚩尤的劫掠、嗜杀看出,蚩尤缺乏仁爱和信用,不具备作为天下共主接班人的胸怀、气象,涿鹿之战由此发生。

由此,黄帝逐渐实现了民族统一,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