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文安县新闻 >> 查看内容
文安县新闻

文安辛庄制陶:泥与火的千年涅槃

刘杰 2024-3-29 09:15 廊坊日报 21030 0


走在文安古城一隅的辛庄,扑面而来的清风裹挟着泥与火的特殊气息,那是陶,来自两千年前的拙朴工艺。一抔泥土,普通人脚下的尘埃,于制陶匠人而言,是创作的源泉。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经过千百次的揉搓,为泥土塑形,用心与爱给予它们灵魂和生命。

辛庄的陶产品多为红陶,瓦盆、水罐、花盆、模子等农家常用品。由于手艺精湛,花样图案不断翻新,在京、津、保周边地区流传很广,深得农家喜爱,素有文安小“三宗宝”之称。

清同治六年(1867年),季汝仲出生在山东东阿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伶俐,少年时就学得了一手制陶技艺,十里八村远近闻名,十六岁自立门户。6年后,季汝仲携三岁幼子季元祥逃难至文安县辛庄落户定居,建窑烧陶维持生计。由于手艺纯熟,花样不断翻新,成品精致、美观、耐用,产品经销京津冀等地。除了寻常百姓家,还曾被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府大批量购进。季元祥自幼从父学艺,耳濡目染,十四岁已成为制陶高手,是唯一的传承人。季元祥传子季建青,季建青传外孙刘铁锤,刘铁锤传子刘美乐。刘美乐,已经是辛庄制陶的第五代传人。2009年,该技艺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辈是烧窑的,我小时候经常看他们做坛坛罐罐,大人们能把一坨泥巴随手做成一个罐子,看着很轻松,自己学起来才知道是一门手艺,得让心沉下来,把功夫放慢了,让日子实在了……”年逾花甲的刘铁锤,一直说自己不认得什么字,可说起制陶的学问,全是踏实的大智慧。

制陶的原材料是随处可挖的黄胶泥,就在地下十米左右,文安洼遍地都是。辅以铅粉、铜粉、铁粉等金属粉末就会烧制成彩釉。比如加铜粉是绿,加铁粉是红,加铅和石粉是米色,加铁和铅粉是红色。取黄胶泥晾干,碾轧后放入高泥浆池搅拌成糊状,过滤流入低泥浆池内,掺水成泥状,开铣取出后,众人排成圆圈用脚踩泥,踩踹时哼着远古时传下来的号子,听一声呼吸就有感觉,世间最打动人心的是自然和淳朴。接下来摇动木轮开始制作了。黄泥在匠人手中翻转,心灵与指尖的融合,泥与火相生的结晶,造出万千之器,兼了百般妙用,入了寻常人家,秉承千年遗风,登上大雅之堂。

从化工的角度来说,烧制陶器属于硅酸盐工艺,泥料、温度,含有稀有金属成分及数量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颜色、光泽也会不同,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只有泥质、工艺、火候都达到上乘,成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正是这样的精致苛求,才使它成为华夏文明最初的一道曙光。从远古至今,陶器,这些经过烈火熔炼的泥土,有着涅槃重生的坚毅和华美,一直是中华儿女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器皿,镌刻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情感和文化脉络。

穿过辛庄斑驳陈旧的小巷,驻足于捏泥制陶的手工作坊,看匠人历千年终不悔,以赤子之心赋泥以魂。一种穿越时空之感,传承千年的生活态度仿佛回转过来,那颗心,拙朴而沉静。
返回顶部